基督教與猶太人的爭執 (二)

十九世紀,德國的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從黑格爾、尼採到哥德,他們帶有濃厚反猶情緒,與傳統的反猶思想。此時的反猶理論與殖民主義所延伸的種族主義相結合,一方面把有色人種視為「低等人」;另一方面把日耳曼人提高為「超人」並與神同等。到了希特拉的時代,這種把日耳曼人與神等同起來的意識形態不僅贏得了多數的選票,同時也發展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國教。

1933年7月20日,梵蒂岡教廷與德國簽訂了一項《帝國協議》。德國政府承諾維護德國天主教會在德國的地位與利益﹔教廷則承諾對德國政府的政策表示沉默。該協議簽訂後,希特勒並沒遵守諾言,把天主教政黨遭政府解散,天主教官員遭解職,教會學校、教會社團勒令停止活動,許多神父甚至受到逮捕。

1938年,教宗皮吾斯十一世終于打破沉默,公開發表了「反猶太主義是基督徒既不能苟同又必須排斥的運動...就宗教意義而言,我等均是猶太人」的著名評論。皮吾斯十一世於1939年2月10日逝世,教宗職位則由頗受爭議的皮吾斯十二世接任。

皮吾斯十二世在位的頭幾年,排猶活動不斷激化。數百萬猶太人不但財產盡失,甚至慘遭毒害。此期間,無論是天主教會或新教教會,均只對納粹政權迫害教徒與迫害已皈依基督宗教的猶太人提出了抗議,至于對絕大多數受迫害的猶太人則三緘其口。同期間,固然也有個別教徒、教士對受迫害的猶太人伸出援手,但其動機多出于樸素的慈悲心,而非教會的號召。

1944年各大教會方以實際的交涉行動勸吁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當局即刻中止迫害猶太人的行為。

跪在主的應許上,為以色列守望:

天父,求您寬恕教會對猶太人的敵意,求您擦亮信徒的心眼,使他們明白真理:明白猶太人是您眼中的瞳仁、是你的長子、是您的產業、是你心所愛的、是您所隱藏的、所保護的。啊們。

 

















Photo by Tony Yeung